1990年,英國發布了世界首個綠色建筑標準,此后,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陸續頒布了圍繞綠色建筑這一關鍵詞的各種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自2004年我國設立內蒙古張拉膜“綠色建筑創新獎”起,中國的綠色建筑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為了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踐行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理念,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十余年來,這種全新的建筑行業發展理念正逐漸被業界和群眾廣泛接受,全國各地多個綠色建筑工程投入施工建設。
然而,就在全國上下積極將綠色建筑付諸實踐的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發現,我國的一些綠色建筑在規劃、建設施工等環節存在著種種問題。部分建筑項目自稱“綠色”,實際上仍沿用著傳統建筑方式,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同時,仍舊大量消耗資源。歷經十年的關鍵發展期,綠色建筑似乎并未像人們預期的那樣成為建筑行業的主流。這不禁令人困惑,綠色建筑既然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為什么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
“綠色標桿” 建筑行業不乏榜樣
放眼全國,其實綠色建筑已經有了一批成功案例。不論是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還是在建筑內的恒溫、采光、控制噪聲和空氣質量方面,都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些案例,不僅印證了綠色建筑這一概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時也足以成為我國建筑行業的先行者和榜樣。
位于我國上海市的江森自控亞太總部,張拉膜目前已經獲得了包括三星級“中國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認證”在內的三項綠色建筑類認證。這座建筑雖然從外觀上看,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綠色建筑”那樣處處都覆蓋著綠植,然而整座建筑其實由內而外都踐行著綠色建筑的各項標準和要求,尤其是在“照明”這個環節值得業內學習參考。
首先,該建筑在采光方面充分而科學地利用了自然光。有別于傳統的寫字樓,在這座建筑內,所有員工都能夠享受到“臨窗”的工作環境。在中庭位置,太陽光能夠透過頂部的玻璃照進建筑物內。同時,為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帶來的室內溫度上升,頂部玻璃均以一定的傾斜角排列布置,一方面保證采光,另一方面通過反射有效規避了一些太陽光帶來的熱量。因此,即便是炎熱的夏季,也不必大量耗費電能使用空調來降低室內溫度。
其次,為了避免光污染對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建筑物的多個環節均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在室內走廊等自然光相對較弱的區域,所有照明設備一律嵌入天花板,當燈光開啟時,從室外幾乎完全看不到樓內的光亮。此外,整座建筑物外側沒有安裝任何發光的標牌,就連周邊的路燈都設計為光源向下,照亮道路的同時嚴控光污染。
今年,由中聯西北院設計的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辦公樓,獲得了2017年度“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一等獎。目前,這座建筑已經建成,并經歷了五年的使用期,其凸顯出的節能水平足以令人贊嘆。
“節能”這一特色幾乎遍布了整座建筑。室內照明、熱水一律由太陽能設備實現,無需專門消耗電能。由于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普通建筑室內采暖空調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電能,為此,該建筑充分利用了地熱資源,為冬季室內采暖降低了能源消耗。建筑物的屋頂全部覆蓋了綠色植物,配以合理的建筑體型、構造和遮陽設計,炎炎夏日,室內也不用開空調。此外,包括雨水收集系統,中水利用系統在內的多個獨到設計,有效降低了建筑物內的水資源消耗水平。
不難看出,綠色建筑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或是一句口號。由這些鮮明的案例足以證實,綠色建筑不是空穴來風,恰恰相反,它已有足夠的理由成為主流的建筑理念、成為我國建筑行業未來的主要工作目標。
“遍地開花” 綠色建筑以假亂真
鑒于現有的成功案例,綠色建筑全面推廣本是勢在必行的。然而,就在這關鍵的十年間,綠色建筑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重視的問題。從宏觀上看,“以假亂真”、“良莠不齊”的情況正出現在我國的綠色建筑領域之中。具體表現為,偽綠色建筑的濫竽充數,還有一些建筑理念經不起推敲,技術創新也受到掣肘。
由于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綠色建筑項目往往比較容易獲得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和扶助。不少開發商、建筑單位看到了如此難得的機會,便“先下手為強”,積極申請項目。這樣一方面順應綠色建筑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和名譽。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之下,一些建筑單位打著綠色建筑的旗號,建起來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綠色建筑。申報建筑圖紙與實際施工圖紙存在出入、膜結構實際施工使用資源超出預期等等情況時有發生。
一些原本確實打算建造綠色建筑的單位,在規劃階段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專業人才不足,或者在建造過程中技術水平欠缺,導致建筑成果與預期存在出入。這其中,有的在施工階段就因為技術難題半途放棄了綠色建筑的路線,不得不回歸傳統路線,大量耗費資源;而有的則在完成施工后,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真正實現綠色建筑的預期效果,綠色建筑本應具備的優點難以得到體現。
如上兩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出自多個方面。
首先,綠色建筑行業雖然已有一些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政策、標準,但總體而言存在執行力度較低、各有關部門的合力監管有時難以實現的情況。一部分單位趁機“鉆空子”,假借綠色建筑之名施工建造傳統建筑。
其次,與政策標準存在的問題類似,現行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尚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例如,我國的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個等級,其要求由低到高。部分建筑施工單位為獲取綠色建筑的政策便利,同時降低施工難度、減少成本投入,更傾向于申報難度較低的一星或兩星綠色建筑項目。三星級項目成本投入通常遠高于前者,因而不少建筑單位不愿選擇。而一些已經完成施工,投入使用的綠色建筑,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負責使用階段監管的物業公司或建設單位不再“強求”建筑的綠色化,導致一部分建筑雖然頭頂星級綠色建筑的光環,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實現“綠色”的功效。而此時相關監管部門檢查力度不嚴格、或已經不再對建筑是否符合綠色建筑的標準進行深究。
第三,綠色建筑“氛圍”不足阻礙行業長期發展。這其中包括了認知程度、市場關注度、相關人才與技術三個方面的具體問題。首先,對綠色建筑這個概念,不少人還存在著認知誤區和認知盲區,部分民眾并不清楚綠色建筑的真正意義,只是聽起來覺得綠色建筑是新概念、新產物,似乎要好于傳統建筑。一些開發商正是抓住了這一情況,在前期建設、宣傳時大肆強調自己的房子是綠色建筑,以求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收益。但實際建成后是否真正具備綠色建筑的特點和優勢,民眾其實并不是非常清楚。而在建筑行業中,綠色建筑短期內的較高成本,使不少開發商和建筑單位望而卻步。綠色建筑如何獲得更多的市場關注度和市場份額成為難題,一些開發商將建造綠色建筑視為“公益事業”,或者認為綠色建筑當下難成氣候,費時費力費錢。而在人才、技術方面,我國的綠色建筑行業還存在著地域性差異。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聚集的地理位置不難看出,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較為優越,因而綠色建筑的數量明顯多于中部、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也間接導致了綠色建筑沒有形成全國性的良好“氛圍”,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建筑項目正是由于人才技術的不足最終“擱淺”。
政策標準、評價監管、行業氛圍三個方面的原因,制約了綠色建筑行業在我國的長期發展。遍地開花的綠色建筑項目如何實現“貨真價實”,并成為建筑行業的主流,需要有新的思路打破行業瓶頸。
產業融合 “綠色理想”實現之路
針對綠色建筑領域存在的瓶頸,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體采訪中,《中國建材報》記者就此問題向陜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進行了提問。從盧建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也就是產業融合,將幫助綠色建筑突破瓶頸,攻克難題,實現建筑行業的“綠色理想”。
盧建軍談到,綠色發展要靠科技創新來實現。綠色建筑、節能環保是交叉學科,而且是一個跨度較大的交叉學科,涉及到環保、建筑、材料等多個學科領域。為了解決綠色建筑的系統性難題,需要通過優勢資源整合,建立建設一批相關重點實驗室,培養一批綠色建筑領域的專業性人才。
這看似只是在綠色建筑相關人才、技術方面的革新和發展,實則關乎整個行業的前行之路。通過人才培養,開設重點實驗室,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短期來看,目的是為了提升我國綠色建筑的相關科學技術水平,而長期來看,過硬的技術水平和充足的專業人員,一方面能夠有效改變目前綠色建筑地域發展不平衡、令人望而卻步的高成本等情況,另一方面,能夠間接地傳播、普及綠色建筑的概念和意義,并為有關部門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資料,為制定完善的行業規范、評定標準打下堅實基礎。
正如盧建軍所述,西部綠色建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設,為實現產業融合提供了適時的契機。實驗室以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團隊為基礎,合理設置人員的結構、規模,有效整合了以實驗室主任為主、學科內領軍人物和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等人力資源組成研究團隊。目前,實驗室共有科研人員60余人。組建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獲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獲得者1名等優秀人才為核心的隊伍,并聘任了15位綠色建筑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
實驗室主要有四個研究方向,分別是:科學基礎與評價體系研究、生態城鄉規劃與綠色建筑設計、結構性能與工業化建造技術、環境控制與資源利用技術。這四個課題看似籠統,實際上覆蓋了從建筑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行管理、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研究方向。將促進我國綠色建筑從市場化、商業化模式向科學化、規范化發展,對于綠色建筑完整的基礎研究、模式研發、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的協同創新建設體制具有重要意義??梢哉f,這四個研究方向的確立,能夠有效應對綠色建筑領域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學術成果。
為了共同的目標,綠色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從建材的角度出發,為實現“綠色理想”添磚加瓦。該重點實驗室有五個研究方向,包括了綠色建筑材料組成、結構與性能的應用基礎研究;建筑材料高效節能加工制造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建材及環境功能建筑材料及其應用基礎研究;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和耐久性研究;綠色建材的檢測方法與評價。由此可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從宏觀上考慮到綠色建筑發展的各個環節,也通過產業融合實現了優勢資源整合,各學科之間形成合力,極具針對性地對綠色建筑領域出現的問題進行攻克。
我國的綠色建筑由于起步相對較晚,在短短十余年間,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同時,行業內出現一些問題、發展中存在阻礙也是在所難免。依托這條產業融合之路,憑借重點實驗室這樣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或將一舉突破發展瓶頸,使綠色建筑在我國真正實現普遍化,成為建筑行業未來的主流。